11月的四川叙永,山风裹着竹篾的清苦钻进堂屋时,罗女士正蹲在院坝里,用指尖摩挲石磨上的浅痕——那是两个月前儿子罗某程扶着磨盘学走路时,用小拳头敲出来的。磨盘还是温的,可孩子的笑声,像被风卷进了后山的刺丛里。
9月18日下午2点15分的细节,罗女士记得每一根纹路。那天外婆要去后坡砍根编菜篮的竹子,想着“往返就10分钟,孩子玩着手机准不闹”;外公要上二楼换走廊灯泡,怕孩子跟着爬楼梯摔着,把手机留在了一楼桌子上。可等外公攥着灯泡下楼,手机还在播放“消消乐”的音效,孩子的小凳子翻在地上,门口的拖鞋摆得整整齐齐——连鞋都没穿。
“我妈当时喊得嗓子都哑了,村里人举着锄头把竹林翻了三遍,后山的荆棘刮破了王大爷的裤腿,血珠子滴在草叶上,像孩子上次摔在地上蹭的红印子。”罗女士说,乡政府调了挖掘机清村外小溪的淤泥,民警带着警犬沿着山路走了三公里,最后警犬在路口的石头堆前停住,鼻子贴着地面,再也没往前迈一步。她和丈夫连夜从浙江赶回来,火车上把孩子的照片翻了几百遍:白色短袖、黑白格子裤卷着裤脚,右手腕的脚印胎记像片小叶子。“他刚会走路,步子还打晃,家附近的石头路硌脚,那天说不定没穿鞋。”
监控里没有线索,村里的大路上连个小脚印都没留下。“要是自己走的,顶多走50米就会哭着喊外婆。”罗女士望着村口的老槐树,树洞里还塞着孩子上周塞的玻璃弹珠。她每天都会去摸一下,像在等孩子突然从树后跳出来,举着弹珠喊“妈妈,我找到宝藏啦”。
派出所的民警说案子还在查,可每天清晨打开门,院子里的风都是空的——没有孩子踮着脚够桌子的影子,没有小鞋子蹭过门槛的沙沙声,连屋檐下外婆编了一半的菜篮,都还挂着没干完的竹篾。
罗女士捡起院坝里的弹珠,塞进树洞里。风里飘来后山的桂花香,她想起孩子上周说“外婆的菜篮要装满满的桂花”,可现在桂花落了一地,菜篮还在,孩子没了。
11月4日的下午,她站在老槐树下,望着后山的雾。风裹着竹篾的味道吹过来,她突然想起孩子第一次会走路时,扑进外婆怀里的样子——那时外婆的菜篮里装着刚摘的橘子,孩子的小手攥着橘子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可现在橘子树的叶子落了,月牙还在,孩子没了。
枧槽苗族乡的风还在吹,吹过石磨,吹过老槐树,吹过外婆挂在屋檐下的菜篮。罗女士摸着树洞里的弹珠,听见远处传来警笛的声音,可那声音里,没有孩子的笑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