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4日,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首次施政演讲,给平静的舆论场扔了颗“重磅”——原本要到2027年才实现的“防卫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%”目标,直接被她“提速”到本年度完成;更关键的是,她明确要在2026年底前修订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》《国家防卫战略》《防卫力量整备计划》这三份“安保核心文件”。一系列“硬操作”下来,日本国内瞬间炸了锅,连自家媒体都忍不住敲起了警钟。
安全领域的“加速度”是最扎眼的。高市早苗把防卫政策的优先级拉到最高,不仅提前两年半完成防卫费占比目标,还要重构国家安全战略——这在日本战后历史上,算是少见的“激进调整”。外交上她也没绕弯子,死死抱着“日美同盟”不放,要深化日美韩、日美菲、日美澳印等多边安全合作,还反复提“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”,那点藏不住的指向性,明眼人都能读懂。说起中国时,她承认“是重要邻国”,但话锋一转又提“安全领域有悬而未决事项”,试探的意味像根细针,扎得人心里发慌。
经济方面她倒说了些“接地气”的:要搞“负责任的积极财政”,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,还要通过地方补助、能源补贴帮中低收入群体减负。可这些本该暖人心的民生政策,全被“防卫费要涨”的消息盖过——没人关心AI产业怎么落地,大家都在算“这笔钱要从哪出”“会不会影响民生投入”。
日本媒体先坐不住了。《朝日新闻》直接把担忧写在头版:“这种鹰派路线,是要彻底改变战后日本的发展方向,太让人忧虑了!”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提醒“防卫费是所有政策的基础,必须在国会充分讨论,不能拍脑袋决定”;《每日新闻》更直接,点出最核心的隐忧:“这会不会让‘专守防卫’原则变味儿?日本战后走了几十年的和平路,难道要走回头路?”连普通民众都在网上留言:“一味买武器搞升级,邻国能不警惕?和平是谈出来的,不是堆出来的!”
这边日本国内吵得不可开交,中国也给出明确态度——敦促日方深刻反省侵略历史,坚持走和平道路。这话不是“套话”,日本战后能有稳定发展,靠的就是“放弃战争、和平发展”的承诺;要是往“鹰派”路上越走越远,到头来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国际形象。
其实日本民众的担心很实在:战后的和平成果是一代又一代人“稳”出来的,容不得半点冒险。高市早苗的施政演讲像个“信号弹”——接下来日本要往哪走?是继续守着和平路线,还是往“鹰派”方向试探?这不光是日本自己的事,也是周边所有国家都在盯着的“大问题”。毕竟,和平从来不是“选选项”,而是“底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