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6日,澳门司警局的一则通报让“冒充公检法诈”的老套路再次刺进公众视线——一名在澳门读大学的香港女生,被子以“内地公安办案”的名义走800万港元(约合人民币733万元)。这笔能在二线城市买套房的钱,就这样成了子的“战利品”。
事情得从8月上旬的那个电话说起。女生刚接起手机,就听见对方用严肃的口吻自称“内地执法人员”:“你在内地注册的手机号涉嫌发送诈短信,必须配合调查!”没等她反应,电话直接转线到“公安同志”那里——对方不仅要求视频“核对身份”,还抛出“解决方案”:“交400万港元‘保证金’证明清白,调查结束后全额退还。”
可大学生哪来这么多钱?子早想好了“话术”——教女生以“要去外地升学”为由向父母索款。女生被“涉嫌诈”的名头吓懵了,照着子的话给家里打了电话。父母想着“升学是大事”,没多想就把钱打了过去。可钱刚转完,子又“变卦”:“案情升级,得再加400万保证金,不然就立案抓你!”女生更慌了,又从自己账户转了400万过去。
直到10月下旬,女生家人接到香港银行的“可疑交易提醒”:“您的大额汇款可能涉及诈,请核实!”这才追问出真相——一家人赶紧在23日向澳门司警局报案。
其实,澳门司警局早有提醒:家长若接到子女以“留学”“办签证”为由的大额索款,第一反应不是打钱,而是找学校核实;要是对方提到“视频办案”“资金审查”“交保证金”,百分之百是诈,直接打防诈热线求证。
这事传开后,网友们的讨论里藏着不少“扎心”的共鸣:有人说“现在子太懂拿捏年轻人的‘权威恐惧’,一扯公检法就吓得失去判断力”;有家长留言“以后孩子要大钱,我肯定先找他班主任问清楚,再也不犯‘爱孩子就信孩子’的错”;还有人感慨“多打一个110核实,这800万就能保住”。
说到底,诈的套路从未变过——无非是利用人的“怕”和“急”。对年轻人来说,遇到自称公检法的,先挂电话打110;对家长来说,接到大额索款,先找学校核对情况。多一步“核实”,就能把子挡在门外。
钱没了可以再赚,可因一时大意被的后悔,可能一辈子都抹不去。防的弦,得永远绷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