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的鲁西平原,玉米穗裹着干黄的壳子压弯了秸秆,聊城东昌府区郑家镇王庄村的60亩玉米地,却在丰收季里透着股子急——地的主人、45岁的王大哥刚下地查看玉米成熟度,突然眼前一黑栽倒,送医后确诊脑溢血,至今还躺在医院昏迷不醒。
妻子孙女士守在病床前,看着手机里地里玉米的照片直掉眼泪:“我得盯着他输液,两个孩子还在上学,熟透的玉米要是没人收,烂在地里不说,这一年的收入就泡汤了……”
救急的是63岁的村支书王登龙。当了26年支书的他,在村里德高望重,当天就在村民群里发了条语音:“咱王家的兄弟遇着坎儿了,60亩玉米等着收!有空的下午都去地里,收割机进不去,咱人工掰!”
消息发出去没半小时,村口大槐树下就聚了人。66岁的李玉平婶子背着布袋子第一个到:“我家的秋粮早收完了,支书喊一声,哪能在家坐着?”14号、15号两天下午,太阳把地里的土晒得发烫,100多号人挤在玉米地里——年轻的小伙子撸起袖子掰玉米,把穗子往筐里塞;年纪大的蹲在边上,把散落在地的穗子捡起来;连70岁的王大爷都推着小推车来了,“我搬不动,但能帮着运!”
李玉平的电三轮跑了三趟,后斗里的玉米穗堆得像小山:“好多人都开了自家的车,有三轮、有小货车,没人提钱,连矿泉水都是自己带的。”她擦着额头上的汗笑,“咱村就这点好,不管谁家有事,一呼百应。”
等孙女士知道的时候,60亩玉米已经全收进了仓库——乡亲们不仅把玉米棒剥了皮,还帮着铺好了晒玉米的竹席。“我给支书打电话,哭着说谢谢,他就说‘都是自家兄弟,应该的’。”孙女士说,现在王大哥还没醒,治疗费用差了几万,但“有乡亲们在,我就敢继续治”。
更暖的是,玉米收完没几天,王登龙又联系了秸秆粉碎机和播种机。10月25号开始,乡亲们帮着把小麦种进了地里:“秋收要颗粒归仓,秋播也不能耽误——等王兄弟醒了,得让他看见地里的麦苗儿。”
王庄村不大,全村300多口人都姓王,往上数三代都是本家。平常哪家盖房子缺人手,不用喊,邻居会主动扛水泥;哪家老人病了,有人帮着送药做饭;连孩子放学没人接,都有婶子把娃带回家吃饭。这次的“抢收”,不过是他们几十年互助习惯里的“常规操作”。
李玉平蹲在王大哥家院子里,摸着晒在竹席上的玉米穗:“你看这玉米多饱满,等晒干了,能卖不少钱。”她抬头望着院门口的大槐树,树上还刻着去年修公路时大家一起写的“王家齐心”,“咱村的日子,就是这么‘拧成一股绳’过来的——不管谁遇着事,都有人拉一把。”
风从院子里吹过,带着玉米的甜香。孙女士握着王大哥的手,把手机里的麦苗照片凑到他跟前:“你看,乡亲们帮咱把小麦种上了,等你醒了,咱们一起去地里看苗儿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