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0日,苏丹卫生部的一则声明,让全球人道救援界的心脏猛地一沉——中部北科尔多凡州巴拉市近日遭快速支援部队袭击,12名来自苏丹红新月会等人道救援组织的医务人员不幸遇难。这些穿着印着红十字标志救援服的人,原本是带着药箱去“给人希望”的,最终却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战火中的土地。

“早上还帮我家孩子处理过烧伤,下午就接到他们遇难的消息。”巴拉市居民阿卜杜勒坐在废墟边抹眼泪,身边摆着半瓶没喝完的生理盐水——那是其中一名医务人员昨天刚送给他的。据卫生部介绍,这12人当时正在市区临时救援点值班:自10月25日快速支援部队宣布控制巴拉市后,当地3家公立医院有2家被炮弹摧毁,剩下的1家因断水断电停摆,红新月会的帐篷成了近万名平民唯一能找到“医生”的地方。

没人想到,“救人性命”的地方会变成“送人性命”的陷阱。

截至发稿,快速支援部队并未对袭击事件作出回应,但苏丹人的愤怒早已在社交平台上“炸了锅”:有人翻出医务人员生前和孩子们的合影,配文“他们给过我们光,现在光灭了”;有人转发两年前冲突爆发时的新闻,质问“为什么两年过去,连医疗人员都护不住?”;甚至有年轻护士在评论区写道:“我明天还要去救援点,可我妈说‘你穿救援服,比穿军装更危险’。”

这句话,戳中了苏丹医疗系统最残酷的现实——自2023年4月武装冲突爆发以来,联合国办公室统计,已有217名医疗人员在冲突中丧生,532家医疗设施被破坏。“以前我们担心没药,现在更担心没命。”喀土穆一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,上个月他去达尔富尔救援,得先穿防弹衣再背药箱,“红十字标志不再是‘保护符’,反而像‘靶子’——有人看见这个标志,就知道‘这里有救援人员’。”

更让人窒息的是,这种“针对医疗人员的袭击”,早已不是第一次。去年11月,喀土穆一家儿童医院被炮火击中,11名住院儿童死亡;今年3月,联合国难民署的救援车队在南达尔富尔遭伏击,2名工作人员重伤;而这一次,12条生命的逝去,把“违反人道法”的行为推到了顶点——《日内瓦公约》明确规定“医疗人员和设施享有绝对中立”,但在苏丹的炮火里,这条规则像纸一样薄。

“他们是去救人的,不是去当‘战士’的!”苏丹卫生部在声明中怒斥,“快速支援部队的行为,是对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公然践踏。”可对于巴拉市的平民来说,“谴责”太轻:就在袭击发生当天,还有孕妇因为找不到医生,在家中难产去世;有老人因为断药,捂着胸口在废墟里熬了三天三夜。

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冲突,早已把苏丹的人道防线撕得粉碎:近3万人丧生,1200万人流离失所,相当于每5个苏丹人中就有1个被迫逃离家园。而医疗救援人员,成了这场灾难里“最矛盾的存在”——他们是“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”,却也成了“最容易被瞄准的目标”。

“我们不是战士,我们是医生。”这是遇难医务人员穆罕默德生前的朋友圈签名。可在巴拉市的炮火里,“医生”这个身份,已经变成了“危险”的同义词。当救援服不再能保护自己,当药箱变成“随时会爆炸的包袱”,我们不得不问:这场战争,究竟还要吞噬多少“不该消失的生命”?

或许,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来说,能做的不多,但至少可以记住这12个名字——记住他们曾为陌生人拼过命,记住他们的牺牲不是“统计数字”,而是“人道的伤口”。因为只有当更多人看见这个“伤口”,那些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,才有可能重新等到“不用害怕去医院”的那天;那些背着药箱的人,才有可能重新变成“安全的人”。

毕竟,医疗救援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赴死”,而是“让更多人活着”。可在苏丹的冲突里,这个最简单的愿望,却成了最奢侈的“奢望”。

12名医务人员在苏丹中部城市遇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