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颗彗星为啥让全世界科学家“盯着不放”?阿特拉斯的“特别”,先得从“出身”说——它来自银河系中心区域,年龄比太阳系还大。打个比方,太阳系是“刚上小学的孩子”,阿特拉斯已经是“拄着拐的老人”,揣着银河系最古老的“记忆”。但想看清它,比在黑夜里找10公里外的萤火虫还难:
  • 速度快:每秒58千米,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只要0.04秒,能轻松挣脱太阳的引力;
  • 个头小:彗核直径才5.6千米,比北京五环内的面积还小;
  • 亮度暗:不到火星的万分之一——你抬头看火星是“一颗亮星”,看阿特拉斯得用显微镜找“尘埃”。
地基望远镜拍不到,天问一号“接下了硬活”一开始,咱科研人员想用地基望远镜试试——结果碰了个大钉子:那段时间阿特拉斯刚好卡在太阳和地球中间,仨天体凑成一条直线,太阳的强光把它遮得严严实实,根本没法拍。没办法,大家只好把目光投向太空:有没有在轨的探测器能“搭把手”?

天问一号团队站出来了。他们翻出阿特拉斯的轨道数据、亮度曲线,再对照天问一号的相机参数——这台高分辨率相机本来是拍火星表面的(拍的是明亮的红土地),现在要拍3000万千米外的暗弱目标,相当于“用拍鲜花的镜头拍千米外的萤火虫”。更麻烦的是,阿特拉斯和天问一号都在高速运行,两者相对速度达到每秒86千米——就像你开车追一辆时速30万公里的高铁,还得用手机对准它拍清楚车牌。

每秒86千米的“追拍”:把相机用到了极限团队没怕麻烦。他们先做了上百次仿真:计算阿特拉斯的轨迹,模拟相机的曝光时间,甚至算好了“什么时候按快门”能抓准位置。最后定了方案:
  • 把相机的曝光时间从“毫秒级”(拍火星用的)拉到最长,每隔1.5秒拍一张;
  • 让天问一号的平台“稳如老狗”,精准指向阿特拉斯——误差不能超过0.01度(相当于从北京看上海的一栋楼,偏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)。

10月1日到4日,天问一号连续拍了30秒。当团队把照片拼成动画时,所有人都松了口气:阿特拉斯的轨迹清清楚楚,就像在宇宙里画了条“虚线”——这是中国首次用火星探测器拍到星际天体!

拍它,到底有啥用?对科学家来说,阿特拉斯是“送上门的样本”:它的彗尾长达数千千米,里面可能有水银、二氧化碳这些成分——这些都是太阳系外恒星系统的“指纹”。如果彗尾里有大量二氧化碳,说明它来自一个“寒冷的恒星系”;如果有水银,可能那里的恒星比太阳更“暴躁”。

更实际的是,这次经验能给明年发射的天问二号“打基础”——天问二号要去拍近地小行星,刚好需要“追拍高速目标”的技术。用科研人员的话说:“这次是‘练手’,下次遇到更亮的星际来客,咱能拍得更清楚。”

其实,阿特拉斯的意义,早超过了“拍一张照片”。它是人类第一次“触摸”银河系另一端的天体——我们终于能问一句:“银河系那头的星星,跟我们的太阳有什么不一样?”而天问一号的“追拍”,本质上是一群人“把好奇心变成了行动”:就算星星离我们3000万千米,就算相机不是为它设计的,咱也得试试——毕竟,探索未知,本来就是人类最棒的本能。

阿特拉斯还在往太阳系外飞。但天问一号拍下的这张照片,已经把“银河系的秘密”,留在了地球人的硬盘里。下次再遇到星际来客,我们大概会更从容:“没事,咱有探测器等着呢。”

中国抓拍到的星际来客到底什么来头